蔡志浩 撰
本文轉載自Taiwan 2.0
八月二十九日結束兩天的台北工作行程回到高雄,立即前往社教館欣賞由林良的經典著作《小太陽》改編的《小太陽:一個家的音樂劇》。兩個多小時的體驗遠超出我的預期,充滿了療癒與啟發。
第一段旋律響起,我就完全被帶進故事之中。我不只看到是舞台上的家,也看到自己的家。不只是現在的家,還有兒時回憶裡的家:窗裡窗外,颱風夜,耶誕樹,電話機,家庭旅行,夢與現實。當然也看到了爸爸的爸爸。
散文的焦點是情感,故事是載具。最傑出的散文作者總能用最平凡的故事傳遞最深層的情感。這齣音樂劇也做到了。以新的舞台、文字與音樂轉化了原著的形貌,但仍然維持了散文的本質。
欣賞這齣音樂劇就像靜下心來讀一篇散文。你會重新注意到那些或許早已被你忽略的平凡小事。你會意識到它們的微小,但同時也會意識到它們的重要。這些微小但重要的平凡小事為我們帶來力量,以及面對世界的勇氣。
人生並不完美,總是混雜著苦辣酸甜。太多人只知覺到苦、辣與酸,忽略了藏在其中的甜。心態愈來愈負面,只能勉強過日子,早已忘了如何過生活。欣賞這齣音樂劇也是一種療癒,讓你找回生活的韻味。
不同的世代會從這齣音樂劇中找到不同的連結點。例如中年大叔多少都會有〈爸爸的爸爸〉那段的「夢,衝不出小鎮的牆」、「馬兒啊,我只是一條蚯蚓,爬不出巴掌大的塵沙」的處境與心境。
《小太陽:一個家的音樂劇》把《小太陽》帶進現代的嘗試相當成功。雖然它是個四十多年前的老故事,但藉由這樣的穿越,反而讓觀眾有機會從這些年來的改變中重新發現那些不變的需求與價值。那就是人性與家庭的本質。
或許受限於故事的年代,有些面向在這齣音樂劇還是被忽略了。特別是中年女性的處境與心境。她們總是以家為中心,說自己心甘情願。但是也因此她們的需求特別容易被忽略。
結了婚的女性必須在多重角色間頻繁轉換,這些角色的責任經常超載,或是彼此衝突。而她們每天只要清醒的時候都在扮演各種角色,到最後經常逐漸失去了自我。不像男性通常更容易有一段自己的時間與空間。
不論是從混亂的角色中重新找回自我認同,或是將某些角色的責任與家人更平均地分擔,或是更順利化解世代與家庭間(例如婆媳之間)價值觀的衝突,都是家庭關係中的女性確實存在的需求。
她們很少主動抱怨。但台灣女性,尤其中高齡女性,真的需要更愛自己一點,也需要家人更愛她們一點。社會結構很難快速改變,但如果藝文活動能夠回應內心深處的潛在需求,至少能帶來力量與方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