週四藝術開箱 | 流行文化的教育力量
2022-06-16

AM劇教的孩子上課時,家長和老師,也有很豐富的對談交流喔!

最近Vicky跟AM劇教學生K君的家長談起了這個主題:

【流行文化的教育力量】

 

內容實在很精彩,讓我給大家回放一下。

(以下簡稱:K媽V

 


 

K媽:我們家爸爸是學霸型的人物。

        他說古典音樂為他自己生涯發展的成功,打下了很好的基礎。

        苦練鋼琴的過程,就是每一次面對求學關卡時的心理素質來源。

 

V:所以爸爸要求小朋友一定要練好古典鋼琴?

 

K媽:沒錯。但是我有不一樣的看法...

        我為孩子選擇很多流行文化的學習機會。就像在AM,K君接受了整套音樂劇的教育:

        學習踢踏舞、歌唱和戲劇表達的課程。最近我還帶他去學爵士鼓,

        我觀察到兒子的身上有對於節奏的天份和表演的慾望,我覺得流行文化的多元形式,

        可以給他一種更貼近自己的創作抒發方式。

 

V:聽你這麼說,我完全可以想像K君用他所學、表演給同學看,享受自己又酷又帥的模樣。

     你和爸爸的想法差異,該怎麼做取捨呢?

 

K媽:最主要的難處當然是時間分配的問題

        不過我也怕孩子在嚴格的古典鋼琴練習中,打壞了藝術的胃口。

        孩子的天性能夠自在感受、自由表達,結合當下生活的各種豐富資源,那是最好的。

 


 

不知道你們家裡是否也有古典派和流行派的辯論呢?

我覺得K君的爸爸媽媽很棒,因為他們能夠很充分的討論彼此的想法,嘗試互相理解。

 

雖然古典vs.流行的教育之爭,還很難有個定論,但在這個議題上,我想跟大家分享一個案例:

 

【國立故宮博物院非典型教育展——誠正中學學生音樂創作:苦厄人生】

 

幾年前,故宮的跨領域教育合作計畫,以蘇軾作品的精神為核心出發,將複製文物與影片帶入誠正中學。這個跨領域的課程包含:

(一)認識經典的國文課程:深入蘇軾的生命史,解說唐詩宋詞的格律,讓學生練習用韻腳改編現代歌詞。

(二)穿梭歷史的戲劇課程:運用戲劇策略引導同學理解歷史情境,連結當下與過往的生活經歷,說出自己的生命故事。

(三)自由抒發的流行音樂課程:音樂工作者親授流行音樂的創作方法,帶領學生用饒舌精神創作屬於自己的作品。

 

以文物為底蘊、以戲劇為探索引導、以饒舌音樂為表達...

 

這樣的做法,是一場當代跨領域教育計畫的精彩示範。光從課程設計,還不能夠看出這個案子真正感人的地方。誠正中學是隸屬於法務部矯正署的矯正學校。這間學校收容了一時迷途的少年,讓他們能夠繼續求學,獲得正規教育的機會和目標。

 

故宮這次帶去的文物,以蘇軾的【寒食帖】為代表,背後的故事是這樣的...

 

1082年,北宋蘇軾被貶黃州的第三年,大文豪在寒食節這一天,想到自己的處境,藉由書寫的過程中將心中的鬱悶表露無遺...字體大小的跌宕起伏,讓千年後的我們看著書法作品也能完全走進他的內心世界。

 

誠正中學的少年,無論他們在何種情況下犯了錯,有了戲劇課程的引導和幫助,讓他們藉著理解蘇東坡,而找到了自己創作的語言:

 

社會現實替人們冠上了罪行

悲歡離合的痕跡也化為曾經

雖說不應有恨

卻把恨化酒飲

此事古難全都幻化為憧憬

 

 

故宮把這次的創作變成了音樂影片,並獲得了休士頓影展的新人獎銅牌。

這群少年興奮的說:如果沒有故宮我不能有發光的機會。

 

我在這個案例裡,看到了【流行文化的教育力量】——

貼近年輕人的興趣喜好、兼容並蓄地吸納了各種文化元素、

自由奔放地呼應廣大人群的心聲、讓更多年輕人願意拾起創造的勇氣...

 

也許這樣的結論還未能解開教育的古典vs.流行之爭,但能讓我們有另一種角度看待當代跨領域教育的無限可能。